"Making art and being an artist is a philosophical task than merely producing objects."
Ugo Rondinone
Personnes, 2010. Christian Boltanski 在大皇宮內。攝影Idier Plowy – Tous droits réservés Monumenta 2010,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.
Christian Boltanski的個體存在與泯滅
文字 / 丁燕燕
圖片提供 / MONUMENTA & 法國文化部
在巴黎大皇宮 Grand Palais舉行的一年一度MONUMENTA委約計劃,可說是巴黎版的泰德現代Unilever Series。兩者構思接近,同樣是把一巨大的空間交給一位藝術家,由她/他來創作一件作品。巴黎大皇宮Nave廳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,差不多是泰德現代Tribune Hall的五倍,而高度更是後者的兩倍。如何掌握這個巨型空間,對藝術家來說是終極考驗。整件事在於「野心」兩個字,要成為藝壇「大哥大」,實力之外,就是膽色,這是當代藝術給它的締造者的挑戰。
年輕的MONUMENTA今年踏入第三屆,繼德國藝術家Anselm Kiefer及美國雕塑家Richard Serra之後,今屆首次邀請法國藝術家接受考驗。獲邀的是66歲的裝置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。這位與Daniel Buren齊名、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蜚聲國際的藝術家,將透過聲音及視覺裝置來演繹「虛即是實、實即是虛」的物理狀態及心理哲學。
Personnes, 2010. Christian Boltanski. Photo: Idier Plowy – Tous droits réservés Monumenta 2010,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.
Boltanski的新作名為「Personnes」,法語可解作「某人」或「沒人」,亦即藝術家長期以來對個體意義的存在與泯滅的探索。Boltanski的作品由拍攝一個又一個的個體開始,然後把他們的臉模糊化,變成一堆集體影像。當我們已無法認出誰是誰,但細看之下,每個影像都不同,個別身份的消失正正帶來了「人」這個不可替代的重要身份認知。出生於猶太家族的Boltanski,對宗教、政治、社會與個體的關係特別感興趣。他說道:「猶太人的宗教是猶太人的,他們沒打算說服任何人,所以不會引致大屠殺。但基督可貴的地方是它的普同特性 – 基督為所有人而來,因此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被愛、神奇而獨特的。」儘管如此,歷史告訴藝術家,不要高估了人類的良善,相反,他深入其靈魂的錯誤與軟弱。Boltanski曾說過︰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殺害我們的鄰舍,任由他們死去,和接受最大的不義」。記憶和死亡是藝術家作品中「人」的代號,他的概念更是放在身體的缺席上。他認為照片、二手衣物與屍體的意義是同等的,但他不能拿屍體做作品,就唯有應用前兩者。照片和二手衣物都是一件召喚缺席主體的物件,紀錄肉身也沒有肉身。
Christian Boltanski. Leçons de ténèbres, 19 juin 1988. Vue d’installation les Enfants de Dijon, Gallerie Heller, New York. Musée d’art contemporain, Chicago.
Boltanski對於記憶的不復存在懷有深深的恐懼,於是他細細收集自己的個人物件,記述歷史。談及死亡時,他提到,一旦一個人死去,他的所有歷史、故事、知識都消失了,剩下一個我們厭惡的臭皮囊。如果我們不相信死後的世界,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。於是,Boltanski創作了這樣的一件作品,他把收集回來的衣服任由觀眾買走,作品的便由對死亡的敘述變為了「重生」的故事。而在「選購」的過程中,人們在衣服堆中打轉,那是間接與死亡打交道了。藝術家說︰「當他們願意面對死亡,重生的可能就可以被締造的。」
Christian Boltanski. Autel Chases, 1988.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 –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, Inv. F.N.A.C. : 89068.
MONUMENTA
Christian Boltanski – Personnes
Grand Palais Nave
2010年1月13日至2月21日